高考发榜,已经有几日。这篇文章姗姗来迟。还是希望,给各位考生朋友,补充有价值的信息。2020,迟到的高考,落下帷幕。紧接着,就是志愿填报环节。
想起自己当年,突然要选择自己的专业,那是慌得不行。草草的根据自己分数,划了几条线,填了武大、华科、同济、天大。然后又在最后一刻,决定学门手艺。将华科调到了最前面,并且选择了目前的专业,一个名字听起来很酷的专业。于是,就这样来到了华科机械大类下的测控专业。
但是,在度过四年时光后,却没有选择机械,而是选择了互联网。一方面,是原专业的就业环境,与志愿填报时的预期不符;相信每一位机械同学,都是想着做酷炫的机器人、或者是参与“大国重器”的建设中来;但实际上,即使是华科,机械全国前三,可选择的余地也不多。另一方面,是薪资成长性,传统机械,十年磨一剑,适合耐得住寂寞,有家底的同学。而就在刚刚,在专业大群里,惊闻自己这个专业,今年不再招生。
以上,足以见得:志愿填报,和投胎一样,也是个技术活。个人努力,行业趋势,两者不可相悖。选择,某种程度上,比努力重要。有效决策,能放大努力的价值;浮于表面的选择,则会冲淡寒窗苦读的日夜。
志愿填报,就是个决策问题。决策过程,一般是多方面因素的聚合,最终反应决策体的综合认知。一般来说,会是感性的认知+理性的数据。但是,并不是所有人,都能做出好的决策。即使是年长的父辈,虽然在其他方面,做出了很棒的决策。但受限于其人生经历,在志愿填报上,也可能会做出次优的决策。
好在,人类的长处,就是从别人那里吸取教训。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
让我们抽丝剥茧,从不同角度,挖掘志愿填报中的“天坑”与机遇。
第一个“坑”,获得性偏差。
获得性偏差,是一类感性偏差。通俗来讲,就是:在没看到黑天鹅之前,以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。
想自己填报志愿那年,家父说:隔壁村老李的儿子,填了重大(重庆大学)的土木,12年毕业,没两年就重庆买房了。所以,你也去填土木吧。
咱先不说,乡里乡亲的习惯性夸大。看看现在的房价,似乎有道理。但别忘了,中间15年也有一波下挫。回望08年次贷危机,为提振经济,国家拨了大量资金,流向基础建设。那几年,土木着实赚钱。但产能逐渐加码,没有宏观调控,势必过剩。没过几年,商品房库存开始堆积。家父肯定没那么神机妙算,能猜到后面的货币化安置。那么,我看到了当时的产能风险了?也不是,单纯想往机械钻…
而我想往机械钻的念头,也不是无中生有。来自于众多宣传片的鼓舞。这其中,少不了一只飞虫拍三集的《走近科学》;以及鼓舞人心的《大国工匠》。这些片子的出发点是好的,激发国民的好奇心,弘扬钻研精神。也要感谢他们,社会才不至于太浮躁。但是,同样的,行业的枯燥、重资产轻人工,却没能显露出来。这些问题不暴露,不是说无关轻重,而是默认,每个人都知道。但是对于一个学生,如果没有高人指点,他知道的,只能是他看到的。
上面两个例子,说的就是获得性偏差。这样的例子,不仅出现在志愿填报。想想看,我们的日常决策、企业决策,是不是也有很多?
第二个“坑”,数据误导。
首先是,用有限的小样本,代替整体样本。最有代表性的,就是各类软件培训机构。如今,大家都知道,搞互联网IT,表面上比其他行业挣钱。这催生了大量培训机构。在招生简章中,可以看到:某某学员,以xx万入职xx公司。这一听,好像几个月工资就能回本。但他玩的就是有限样本的把戏。尚且不说,这某某学员是否真实存在;即使他存在,也不能代表真实的期望。数学中的期望,不是拿最好的来说事。一般人,正态分布到两端的概率,十分之小。
其次是,用各种不一的口径,暗示自己很强。没错,这里说的就是各类大学排行榜。今天你出个排行榜,说自己很强;明天xx机构,又出个排行榜,排名一下发生巨大变化。大学排名,可以参考,但也不能全信。评级机构的公信力,很多都无法考证。最近还流行,将各个排名取平均,显得很客观,但实际,其中的加权怎么定,重合的指标有无剔除,混合排名的人,可能自己都不知道。相较而言,各榜水平稳定的高校,买榜的概率更小。比如:清华和北大,稳居前二。如果你不能识别,那就最好不要花太多时间在上面。
第三个“坑”,暗示因果。
暗示因果的最强例子,就是分数了。一般来说,大伙儿都会参考去前年的录取分数、最低录取位次,以此来判断这所学校的价值。这里有一个假设:即分数高的学校,是好学校。分数高的专业,是好专业。其中深层次的假设是,分数高的人,所作的决策是明智的、充分掌握信息的。还有一个,是分数充分反应市场热度。但其实,这几个假设,有相关性、但没有强因果性。因为,分数高的人,他的信息也不全面。他在这场博弈中,掌握的只是先手机会。而与此同时,操作最低录取分数,已经成为了潜规则。冷门专业放提前批,或者换个紧跟潮流的名字,都能大幅提高最低录取分数。
还有暗示因果的,就是名字。这样的情况,多出现于xx大学xx学院,或者是xx大学合作办学。虽然这样的情况,在最近几年有所收敛,但打着其他学校幌子招生,还大有人在。对于这样的学校,其实名字中就已经存在溢价。除非你对该院校很熟悉,做过充分调研,可以选择报考。尽量避免望文生义,根据一些名字上的关联,联想出一些不存在的关联。
最后,说了这么多,上面是一些坑点。而与此同时,也存在价值机会。其实,不同大学,在不同地区,其录取排名并非一致。这说明,不同地区人,对该大学认知程度不一。在综合考虑地域远近,以及投放招生指标的前提下,寻找在当地被低估的外地学校,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。因为,据观察,留在大学所在地工作的,占比很小。除了北上广,其余地区的大学,都是给一线输送人才。选大学,不等于选择了后半生的定居地。
另一个方面,建议在自由度上多花功夫。这里的自由,并不是指自由逃课、管理松散。自由度,在机械机构中,往往指机构可能的运行的空间。在机械设计中,越多的自由度,代表能做越多的事情。在选择专业上,我的看法类似:应当保证充分的自由度。原因如下:
- 学生对于专业的认知,多源于综合信息,本身的匹配程度不可知。
- 充分的专业自由,学习自由,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。
自由度在专业上的体现,就在于:提供机会转专业、能够跨专业大类选择。可能有些高分考生不认同这点,认为:考这么高,还去选择通识大类,不是浪费机会吗?确实如此。但如果选的专业,不是理想的那样,再高的分数,也只是过去式。
其实,自由度还在其他方面有体现。北上广的火热,究其原因,还是提供了视野的自由度。更前沿的市场环境、更多的就业机会。这些都是在提供自由度。与此同时,综合类院校、大力发展文科的理工科院校,也是在保证思想的自由度。巴菲特的得力投资伙伴,查理曾说过,跨学科的思维,帮助他赢得了投资的成功。
最后,无论填报结果如何,这都不是一锤子的买卖。进入好的大学、好的专业,不代表后半生就安稳了。进入不理想的专业,也不代表,后半生就玩完。没有永远的避风港,坚持刻意练习,积累职场竞争力,才是最优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