概述 预计耗时 预计发布 实际发布 最后一次修改
财务总结第二篇

我这半年是怎么亏钱的

宏观与微观情况

距离上篇财务总结,已经过去了整整半年。这半年,可以说是在亏钱中度过的。股市春节后给了一个意外的套路,机构抱团结束,纷纷争相离场,带来股市、基金的大幅下挫。与此同时,房地产却不再横盘,上海的二手交易价格创出新高;重庆的土拍价格也新高。在临近写这篇文章的6-7月,多重利空加在中概股上,国内的A股,之前一直广受市场追捧的白马股,也一蹶不振。虽然前期持仓比例不高,但这半年也跌掉了过去好几年的收益;算上融资的成本或者是买房的机会成本,整体亏损20%。

资金分配方面,主要还是分为三大类。一类储蓄、一类投资,最后一类杠杆。当下时间切片,储蓄比例约占13%,基金比例约为33%,A股和数字货币比例为16%,港美股比例约为59%。总体杠杆率约为20%,杠杆融资成本约为5%。

半年策略回顾

接着回顾一下这半年的策略。在第一次回顾报告中,我们设定的比例为储蓄+黄金+数字货币的比例约为20%,本期来看基本达到这个水平;基金比例为25%,目前来看略微超过这个比例8%。其中的原因大致有两个:一是基金那边不完全是买入的基金,还有部分每月自动划拨的现金。第二个则是,股票类资产亏得比例比基金多,因此整体拉高了基金的权重。港美股的杠杆率未到预期的30%,不过也快接近了。之前是因为在上杠杆方面比较保守,但后来对比了商业房贷的5+点位,评估下觉得其实也还好。

四类策略回顾

策略方面,主要分为4类。

轮动策略

第一个是轮动,或者又叫资产配置。大致的意思就是,将钱按比例配置在不同形式的资产上。比如房地产、债券、基金或是股票。轮动策略要求,每隔一段时间(大于半年),根据不同资产的自然权重变化,做一个权重的再平衡。在某些资产高位时卖出,转入低位的资产。该策略有一个假设:资产价格总是在起伏中均值回归。即高的会变低,低的会变高。另一个是要求我们不要频繁去控制仓位,频繁的调整,实际上还是交易所和券商挣了大头。

定投策略

另一个策略是定投。这里也不局限于支付宝里的基金,而是说将投资自动化。举个例子,工资发放的第一天,我会将其分为若干个等分,将其转入对应的账户,并设置时间点提醒,进行买入操作,以此来自动化我们理财行为,也防止自己过度、即兴超额消费。这样的技巧也无需多说,进入支付宝这类理财产品,他们就会教育用户其中的好处。不过这里在定投基金方面,还是得关注该基金的手续费,除非别的券商不可替代,则尽量选择费率更低的。

风险对冲

风险对冲,这个概念听着很厉害,但其实也是我的第三个策略。比如基于对地产价格上涨的预期,我会买入一部分地产股,以对冲其上涨带来的我付出更多成本的风险。第二个则是健康保险类,自身有生病的风险,则选择去买入一些保险、医疗的股票,进行对冲。以及从事行业的风险对冲。虽然目前待的公司势头也很好,我也看好其未来,但为了对冲竞争对手做得更好的可能,我也买入了部分头部游戏公司的股票,作为对冲。

体验为王

第四个策略则更多的含有主观意图。像第一次提到的那样,由于主观判断,在较底位买入了海底捞,虽然其上半年表现不如预期且产生了下跌,但也带来了20%左右的账面收益。另外的像美团、快手,买入他们也是因为自己或身边人喜欢用它产生路径依赖,加上自己又是互联网行业的,多少了解其商业模型,所以选择了逢低买入一小部分。

以上策略的效果,你要说他有吧,但事实则是账面整体亏损了20%以上,你要说它没有吧,可能还真是这样,也就图一乐。但分散风险、自动化理财的意识,还是很有必要培养的

财务观念

其他方面的补充,则是来填一下上一期的坑,在上期结尾,提到了三个下期想详细展开的点。分别是分桶、轮动策略和对待意外之财的态度。不过这里面前面已经讲了两个了。

分桶

分桶其实就是第二个定投策略的某一个环节。将每月可支配收入,划分到多个桶里面去,专桶专用。零花桶就只用于零花,基金桶就用户基金定投,储蓄桶则用来储蓄转定期。这样的好处在于,不会有钱很多,所以尽管花的错觉。其实,要想让钱生钱的第一步,还是得学会控制开支。虽然现在能支配的钱比学生时代多很多倍,但实际的焦虑感也是最直接的。而轮动策略,开篇也已经介绍了,就是资产每隔一定周期的再平衡。这里不再累述。

意外之财

这就顺着就到了第三点,对待意外之财的态度。很多人在中大奖或翻出衣柜里角落的钱时,第一个态度便是当成奖金奖励自己。这个态度没错,但它本质还是收入的一部分,它不是别人的钱。随着工资水平的上涨,有些朋友的消费水平也肉眼可见追求攀上高峰,最新最时髦的统统都要,别人有的我也要,很容易就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中。对待意外之财,可以适当地小放肆一把,但不可就此过度拔高消费水平,造成留下来能进行投资再生产的钱不变甚至变少的情况。有简入奢易,但反过来却很难。

趋势判断

接下来说说我对宏观环境的一些认知。主要是两方面,人口和楼市。其实他们也可以算是一方面,因为楼市长期还是看人口。这也就不难理解,上海为何近半年房价又又涨了。因为这里有能力的人实在太多,机会也更多,整体呈现人口净流入的现状。居者有其屋,可能在短时间还是无法达到。虽然这其中有不少投机、投资成分,以及各方既得利益体利益趋同存在,但长期而言,还是看好的。

不过全国层面,可能情形就没那么乐观。人口红利其实肉眼可感知的见顶。我们这代人作为独生政策的最大覆盖面,即使造就了所谓的“工程师红利”,但后续的年轻人,却实实在在是在减少。当然我们不能说这是阶级固化了,机会还是有的,不过还是需要胆识和自制力。当下的二手房利率上调,某种意义上是在限制其流动性。因为这东西,大家都看涨,交易热情一直不减,循环促进了房价的螺旋上升。目前来看,是想尽量卡死流动性。但这放水的一万亿,估计还是很难挡住钱流入楼市。而各方利多群体,一定也会把这个信号解读为利好。

计划迭代

最后是下一步计划,前面唠唠叨叨这么多,财富不可能啥不干就产生了,还是得配有相应的下一步计划。

提高杠杆率

第一个还是杠杆率的问题。房产交易,可以达到3-4倍的杠杆,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投资房子的原因。在大家都看涨的环境下,加上杠杆,可不就是数倍的收益。如果你没有房产,那不就还得多奋斗数年。虽然略显荒谬,但也是事实。下一步将会进一步调高杠杆率,由于目前没有上海的房票,但还是期望通过其他手段,到达50%左右的杠杆率(这可比买房动辄3-4倍的杠杆率低多了)。

补充财务知识

接着是还得补充一些财务的知识。在港股熊证交易时,能明显感觉自己就是在瞎搞。金融储备还是有提升空间。你要问我这半年干啥去了,这半年一直在探寻企业组织文化与管理的事情,这就涉及到最后一个计划了。

提升工作素养

别看我上面扯了这么多,让大伙感觉我像是个专职的投机者,其实不是的。主业还是集中在工作上,工作技能的提升、综合能力的提升,以及给公司带来真实价值后公司的回馈,还是很值得花主要精力在上面的。

总结

所以如果有朋友看到这篇文章,千万要理性看待,不要全盘照抄。将注意力集中在主业上去。投资自己、投资公司内自己的团队,带来的连续性的收益也是大大滴。在这个的同时,花些时间去实践并精进自己的财务知识,提升财商,将其作为一种组合策略,共同提升生活的品质。这将是我期望的,这篇内容的最大作用。

关于作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