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2023年的年中档口,阿里计划将其P职级进行拆分,分为更细的类似华为的序列。据晚点LatePost等媒体报道,此举是在拉开级别差,在“战功”不那么多的情况下,让更多员工感受到爬梯子带来的激励。

爬梯子这个事情,在很多“成熟”公司,都会存在。这也是他们所宣称的“完善体系”中的一环——晋升体系。这一体系,带给人们最多的就是P7、P8的神话。在红利还未耗尽的18年,P7=100w,P8=200w。3年P6、5年P7这一说法在当时的背景下广泛传播。你到了这个阶段,没啥意外的话,就该是这个水平。现如今,这个说法不复存在。一是这种机遇没了,股票下挫总包锐减;二是称呼给你变了。

为什么要改,以及有哪些可选项,不是本文讨论的关键。这些信息作者没有、也无法像关注科技公司的记者那样跑在最前面(报道出了偏差,可是要负责任的)。

这篇文章主要是就梯子这个事情,延伸讨论两个点,一个是有梯子的话,该怎么爬。无论这个梯子是“成熟”大公司内部确定的职级,还是“扁平化”公司不愿意谈起,但实际上又有外部参考系的职级。另一点是想讨论,这个梯子一定要爬吗,一定是向上的吗?遇到向下的梯子该怎么稳住心态,没梯子可爬该咋搞。前者对于初入职场的新人较为适用,后者则适合长期食用。

当然,由于从业面受限,作者的视角以其朋友工作机器学习工程师为例。这一工种在某些团队也被称为:数据挖掘工程师,深度学习工程师,data scientist等。这篇文章,也算是对其朋友数年职场生涯的一个阶段性总结,其中包含他的自我察觉与反思。全文由作者与其朋友交谈、记录、整理得到。

一、职业阶梯

1.1 职场初期

在机器学习工作的早期,像许多工种一样,主要是执行团队或合作对象的明确指令。这个时候,干活的效率以及交付的可靠性,是主要关注的。做好手上的事,并在这个过程中熟悉团队的运作方式,了解公司的整体目标和价值取向,对于早期来说十分重要。

就保持高效而言,主要分为两方面。一方面是工具上和信息上的,另一方面是心态方法层面的。在工具上,去熟悉团队的开发工具与流程,并理解你所在的业务数据。而在心态方法层面,则更多是创建与人的联系。在需要帮助的时候,学会提问,有效提问。

如果能有效的做到上述两点,这份初级的工作,基本能够胜任。而随着工作的深入,会有更多的挑战来临。

1.2 职场进阶

1.2.1 干系人管理

职场总是围绕着人在转,这点在机器学习这类工作中同样存在。在打比赛的时候,你可以不用关心人,但你同样会关心人制定的比赛规则。而在现实工作中,某些规则不会摆在明面上的。其中就有职场进阶中需要面临的:干系人管理。

对机器学习开发来说,会有三类干系人。他们分别处在业务、项目owner、以及直系领导三个位置。

对于不同的角色,需要理解不同人的目标。业务干系人可能是为了业务提效,是发起方;也可能是尝试配合,是配合方。项目owner可能是产品,可能是工程师自己或者是别的开发。角色的目标是保证项目顺利推进,并拿到结果。直系领导更多关心的则是,这个事项是否在团队目标里,能否给团队能力突破带来新东西。针对不同的目标,采用不同的沟通和协调方式。

干系人管理有时候会很艰难。对方可能是没时间给你掰扯,也可能觉得和你不熟,甚至觉得你“不配”和他说话。这个时候个体往往会产生负面情绪,这很正常。有时候可能需要一些技巧,比如提前准备好内容并先同步主旨,比如通过中间人获得联系等等。有时候需要一点儿坚持不懈,有时候需要的是及时调转方向。

无论怎么样,与干系人的沟通都需要持续不断。通过各种方式让大家意识到你的价值,持续地同步你的时间线、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。

1.2.2 风险管理

公司雇佣你,是因为你的产出对公司有帮助。买断的是你工作时间内的交付物,无论这个交付物是代码,是模型权重还是对初级员工的培训指导。只要是交付,就会有交付相关的风险问题。风险管理是这个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,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来给你把关需求了。

就机器学习这行来说,国内外同行的共识是:大量的项目都存在失败的风险。

机器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出问题,都有可能导致交付失败。错误的数据,漂移的数据,以及有偏的数据,都会导致结果不理想,甚至是背离。不当的清洗方式,也有可能导致数据穿越。繁杂的数据、脆弱的包体依赖关系,也可能导致线上出问题。就机器学习本身而言,一定的流程规范能够减少这类风险。这部分目前被归为MLops,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作者的早期文章:机器学习系统设计,或是根据关键词在互联网自行检索。

即使这些都对了,就业务问题本身而言,也可能不存在信号,或者是信号微弱,收益低的情况。

更要命的是,很多时候我们的下游不想要;或者是预期物和交付有偏差,随后进入无止境的迭代中去。这类情况,并非机器学习行业独有,在领域同行软件开发早已经存在。其本质还是需求、项目管理的问题。在开始建模之前,充分了解需求场景,引导业务的真实想法,是非常重要的。太多的人会拿着锤子去找钉子,一开始建模并非明智的选择。

大部分机器学习团队都鼓励探索,但很少有团队会设立明确的止损点。这种模糊性会导致团队/个人被沉默成本吞没。识别并设置止损信号点十分重要。不同业务有不同的情况,这些举例一些可识别的信号:数据质量不佳、业务人员变动、项目优先级变动、交付标准多轮之后仍然不清晰等。

风险可以识别,也可以规避,但有的时候也不得不承当。一种承担风险的方式便是:风险分散。如果手上的项目全是预研或是难以落地,那么风险集中度就太高了。更好的方式是组合交叉。就像打造产品的波斯顿矩阵一样:尽可能涵盖不同类型的产品(项目),形成产品(项目)矩阵。(波斯顿产品矩阵:保证现金流产品、预研(未来的明星)产品、降低瘦狗产品的投入度、识别并及时停止问题产品的投入。)

尽管做了很多前面的准备,有时候项目还是会走向失败。对于那些失败的项目,回顾是必要的。回顾不是为了追责或者分锅,而是从中学习。定位问题:为什么不行,哪些情况是制约因素;识别方案:如果做到了哪些条件,该项目即可取得成效。从数据和问题中学到的东西,可以用在下一个项目中,减少下一个项目失败的风险。回顾的同时别忘了和前面的干系人交流,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意见。这些归档的经验,也会使得团队其他成员受用。

1.2.3 关系审视

职场中常见的关系转变,在于离开一家公司。如今,互联网员工在一家公司的平均工作时长一般不超过3年,某跳动在特定年份甚至有平均在职7个月的传言。和我们老一辈择一家企业而就终身的观念不同,一家公司不再是人们长期稳固的追求。原因包括但不限于:有的公司自身寿命都没个几年,无法给个体提供稳定预期。有些则是个人发展上的诉求,对于更多可能性的追寻。还有的可能则是文化和认同上的问题。

只要个人还有发展的意愿,组织迟早难以满足其需求。这种关系,反过来也成立。关系的审视是必要的。

判断是该留还是该走,不应该是简单的钱给够了没,或是有没有受到委屈。因为这种说法,要么是夸大了经济利益的作用,要么是过分强调了负面情绪的比重。钱给够,还是文化氛围很奇怪,有些人也会选择离开。没受到委屈,但是做的东西不认同,在外部有更好机会时,也会有人选择离开。

经济因素和个人感受很重要,一票否决问题不大。但在这两者因素没有被触及底线时,关于成长、环境、成就以及意义的追寻也十分重要。不妨从下面四个角度评估关系:第一是你是否在持续进步。第二是你期望的环境状态这里有没有,无论是文化、氛围,还是某种程度的安心做事。第三是有发挥你的长处吗。第四是多问问你做的事情的意义是什么,和公司、团队的目标是否一致。

必要时候,向上级谈谈责任方向的转变。当然,职场并非以满足个人诉求为第一要务。有些时候这些诉求无法得到满足,做出调整也是应该的。这不代表你的失败,也不代表组织的失败,只是不匹配而已。

二、辩证看待阶梯

2.1 并非总是一帆风顺

大部分互联网科技公司都有内部职级标准,无论是阿里系的p7、p8,还是meta E6、谷歌L7之类的级别划分。这种划分渗透在科技公司的每个角色,无论你是技术向,还是非技术向。总有各种考核、评审,职业通道委员会来决定你是否能够上一级梯子。

有的公司对于初级员工是默认满年限晋升,有的公司会在晋升更高级别时设立答辩制度,但也有公司并无清晰制度。每年的绩效回顾前后,就是梯子调整之时。在某典型组织,部分人将获得提名,然后提报上上级。随后是答辩流程,准备迎接“价值、抓手、组合拳”的灵魂拷问,最后由委员会投票决定哪些人可以晋升。从大众到提名,从提名到通过,这里的比例有时候会人为控制,有时候也会因经济形势而调整。

也就是说,怎么都有人陪跑,怎么都有人原地不动。关于此情形,有不同的说法。有人会说我想爬,但是没有明确的标准。有人说是我的功劳,但被算到了嫡系身上。有些时候,是任务划分时,就决定了哪些人会晋升,哪些人不会。有些时候,单纯就是公司发展态势不行,没钱没精力搞这些了。

如果能够外推原因,对于个体的精神状态,倒也影响不会特别大。但近些年越来越明显的是,不少人会从中看到某种虚无感,会觉得难以接受,认为这是一种人生的失败。爬梯子某种程度上带来了清晰、有迹可循的职场发展路径;但同时也加重了人的异化。让人觉得必须怎么样,不然就是不合格的,不配的。

但要知道,软件这种形式上为技术架构,实际上仍然为社会工程的多人合作项目,人的因素占比并不小,甚至是决定性的。职场并非总是一帆风顺。

2.1.1 面对挫折怎么办

挫折很常见,不仅你会遇到,其他人也会遇到。这种经历并非独有,同时也并非丢人的事情。可能你会恼怒,但一段时候后,还是会回到正常生活中来。

一般来说,人们往往会短时间高估挫折带来的负面影响,低估其意义价值。就像《反脆弱》中所讲,早期的挫折就像早年的疾病,不仅不会让我们受重创,反而会培养起强壮的身体免疫力。维持一段时间在低谷心情,但是别高估了这种经历带来的负面影响。挫折不可怕。就像产品开发一样,尽早遇挫,尽早迭代反而是好事。

挫折会伴随一生,不仅今天会遇到,以后还会遇到。有些事情无法左右,过度思考只会加重无力感。不如多去看看其中积极的部分,无论是它带来了新的视角,还是带来了新的转变的动力。

2.1.2 条件不具备怎么办

与挫折相比,另一类相对不那么显性。更多的是我想达到某个目的,但是条件不具备。这个条件不具备,并不会直接导致我们的失败。顶多算是缺少资源,相关项目无法启动。比如需要指导,但是公司内没有现成的资料。想要接受培训,但是组织好像并不重视这方面,宁愿从外部直接招聘相应技能的人。或者是缺少机会,能够让你证明自己的能力。

这些情况非常常见。职场不是游戏,并不会有人为你精心设计关卡,关注你的成长曲线。相反,职场希望你能干好你自己手上的活,最好少提要求多做事情。很多条件并非自然出现。偶尔天时地利,那也实属撞大运。

怎么办?你才是个人发展的唯一负责人。你需要清楚你的诉求,并尽可能寻求帮助。没有现成的培训与指导,那就去向掌握这个技能的人请教学习。内部没有相应的明确培训计划,可以在外部找到对应的参考。没有机会,那也不妨多修炼内功,巩固自身的技能,顺便梳理自身的能力项。静待合适的机会,向干系人表达自身的诉求。将视野放宽,那些约束项也许就将不复存在。

2.2 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被规训

要明白一个事情,梯子本身也是一种社会约束,是某种形式的规训。这个社会结构,希望你按特定路径掌握相关能力,满足相关标准。以此来达到最大化生产效率、稳定生产要素的目的。梯子本身的设计出发点与关注的第一要素,并非个人。

在明白的基础之上,掌握便不再是难事。读到此处的读者朋友,相信都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与耐心。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,胜任绝大部分工作。通过主动了解组织内部的资料,去掌握不同级别所需的软、硬技能。通过项目去锻炼,在职场中取得相应结果。当然,如果所在组织没有清晰的路线,那也可以通过外部互联网或者对标公司,找到所需的资料。通过学习、思考、实践、领悟,把自己向着特定方向靠近。

在上面的过程中,有些人要么是没找到对应的门路,郁郁不得志;要么是以为自己掌握了银弹,左脚踩右脚飘上天。但其实,这套规则也不过是在规训人、异化人,把人当成了工具。这里就引出下一个话题:在掌握的基础上,对公司和组织去魅。这套规则运行顺利的情况下,有些人(有些时候)会像《精英的傲慢》中所言,觉得自己并非风口的猪,而是“努力”得来。而对那些靠后的人,表现出鄙夷;认为手下/合作的人,皆生产资料,而非有真情实感的人。

去魅有两个好处,一个是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,无论顺境还是逆境,知道都是暂时的,从而保持谦逊和韧性;另一个则是,能够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被规训,而不至于产生职场倦怠。除此之外,也会开始理解组织。组织的光环开始褪去,个体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组织的决策依据与目的。知道组织也有自身的短板和不足,知道该如何发挥组织的长处,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双赢。

三、职业中的其他可能

3.1 外部社群

前面讲了很多的职场的事,但实际上职场并非职业生涯的全部。就如同《把自己作为方法》中所言:整日手机上网冲浪,会忽视掉附近的存在、忽视掉其他可能性。过分关注职场,特别是自己无法左右的职场事情时,也会让人忽视掉自身能力的提升,以及可能的外部联结。

就像《高绩效教练》中所言,高绩效的三要素在于:自主、胜任、联结。与他人的联结,将带来更多的可能性。这里的联结,可以是与新来的同组同事,也可以是有相似兴趣爱好的邻里。当然,如果谈工作的话,那就是有类似技能和职业规划的一群人。无论你是在技术论坛中作为一个新人,咨询新手问题;还是作为在部分领域中有一定经验的人,帮助他人。这类活动,都可以加强自身的意义感,同时也能带来新的机遇。

举例来说,参加公开的学术会议,或者是在机器学习比赛中结交新朋友,是不错的方式。除此之外,贡献开源项目或者是博客/播客内容输出,也是一种顺应潮流的思路。加入你感兴趣的职业社群,能够在倦怠之时,敦促自己前进。

3.2 其他要素

看到本文的读者,从业经验大多不会超过10年。年轻的我们总是容易被眼前的琐碎但具体的事项所牵引,忘记了我们的职业生涯至少会有30年。职业中的其他要素,说的便是以一个更大尺度看待自己的职业生涯。在职场的早期,像《远见》中所言,可迁移技能、有意义经验以及持久的关系,比其他东西更重要。这个阶段,这三个要素要大于职位、金钱等其他要素。类比投资,就是在年轻经得起折腾时,尽可能多折腾,去积累更多经验。

除此之外,《The Squiggly Career》还建议我们从五个方面去审视自身的状态。

  1. 聚焦长处而非短处。找到自身的长处,并充分发挥它。扬长避短。
  2. 找到你的价值感来源,识别你的动机和驱动力。
  3. 关注你的成功之处,构建支持系统。完善自信。
  4. 通过施加帮助来构建人际网络。
  5. 关注未来的可能性。

四、总结

职业发展就如同其他事情一样,不会总是顺心如意。不一定有那么多机会能让你证明自己,也没有充满挑战的项目来锻炼你。甚至有时候还会遇挫,让职业生涯停滞或者倒退。这里是现实,不是让人上瘾的游戏。不会有游戏设计师在背后关注你的成长曲线,你是自身职业发展的唯一设计师(当然你也可以调动其他人或事来支持你)。

最后,借用项飙老师的一句话来收尾:把自己作为方法,把自己当作产品,重新审视你与公司这个客户的关系,将会有新的天地。

五、建议阅读

  • 《远见:如何规划职业生涯3大阶段》
  • 《生涯咨询》
  • 《高绩效教练》
  • 《The Squiggly Career》
  • 《The Manager’s Path》
  • 《Build a Career in Data Science》

关于作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