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一个51%的J人,出门之前攻略是要做的,但是往往又是DDL驱动模式:不到最后不会做。在大语言模型的帮助下,攻略的生成比以往简单了很多。但是无法联网、充满幻觉的内容,又让人感到不安心。不过最近一项工具的出现,使得攻略的心理成本下降非常多。本期主要介绍的是:接入地图信息的攻略生成工具:高德(谷歌)地图MCP。
生成的结果信息很丰富,信息的组织和呈现好了很多。如下:
MCP原理
简单来说,MCP是function call的统一定义。他不是什么新技术,而是对现有技术的统一规范。在此之前,我们要实现对LLM大语言模型的调用,主要靠通过直接传入API说明来实现。但这种方式最大的问题就是各家不统一,输出受制于编写人的提示词功底。过于碎片化和重复。
在这之前,程序之间主要通过API交互。而MCP的出现,大大降低了组装不同程序之间的难度,使得通过文本描述执行特定功能成为可能。
以上内容对于非技术的朋友来说较为难理解,通俗来说就是:使用MCP可以方便的调用其他能力,类似于U盘:即插即用。目前,MCP在中文互联网的传播热度大过英文社群。已经有不少厂商开始适配MCP,以期增强自身在这波AI浪潮中的竞争力。其中的典型就是地图厂商。
目前三大地图厂商,高德、百度和腾讯都已经适配,但大部分公开教程还是以高德地图为主。以下也以高德地图出发,看看地图MCP能带来什么新体验。
高德MCP配置
本文的侧重点并非配置,所以会简单描述配置要点。着重强调配置后的体验和反馈,这部份内容在AI自媒体中较为少见。见多了太多“炸裂”、“全新体验”、“革命”,我们来点儿实际的。用起来到底怎么样,还有哪些不足,可以尝试从哪些方面改善。
主要的配置要求如下:
- 可以运行MCP的客户端,作者使用的是cursor。
- 申请获得高德地图或其他地图的开发者权限,获得密钥。
配置成功后,即可在cursor设置处见到我们的MCP sercers详情。接下来只需要通过聊天,即可调用地图MCP进行相关的信息获取。
使用反馈说明
在反复尝试过多次后,作者生产出了开头的旅行PDF。在这个过程中,也暴露出很多问题。
- 依赖提示词水平和上下文组织
- 境外出游需使用谷歌地图
- 需要模版减少不一致性
出行攻略,可以说是比软件开发复杂度低很多的一个场景。但他也面临和使用AI做软件开发类似的问题:幻觉、冗余生成、前后不一致。这需要使用者提供更多的上下文信息、更准确的提示词。比如:当作者未提及使用地图MCP时,有一定概率会不触发地图MCP调用。当未提及准确的出发和到达时间时,模型倾向于按自己的想法先把内容吐出来,而不是事先求证。
高德地图的接口,在处理境外事物时,基本无法使用。境外场景需要切换到类似谷歌地图的境外产品。所以,如果是境外旅行,需要额外配置谷歌地图。境内作者也做了测试,产出的信息比谷歌地图的丰富。这离不开官方亲自下场写MCP,暴露的功能很丰富。而现在作者使用的谷歌地图MCP,则是个人开发者开发,功能相对受限。
在不使用模版时,不同时候生成的文档差异性较大。使用模版后,关键信息例如:交通基本都会被捕捉并描述。
如果是作者来做这个产品,一般到生成Markdown文件基本都结束了。但是这对于团队出游来说,分享属性稍弱。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属性也偏弱。地图MCP能被作者看到并有深入了解的想法,离不开更进一步的可视化和便携化。在生成一般意义的文档之后,再通过提示词模版转换成html,更进一步pdf,甚至更进一步的可交互应用。从场景出发,方便终端用户,并能从视觉上影响用户,是该产品能够破圈的一个关键。
作者带着这份攻略,真真切切去走了一番。得出的结论是:如果你是一个计划控,大语言模型加持的MCP可能不适合你。因为它给到的信息要么较模糊,要么受限于训练语料已经过时。但旅行中的意外,也是旅行的意义。综上:是一个P人友好的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