描述 目的 发布时间 最后一次修改
财务管理的第一次笔记 用于回顾财务情况,审视财务决策 2021.01.11 2021.01.12

结论先行

这是第一篇财务总结文章,写于2020年末。本系列计划共计10篇,跨度5年。

为什么会有这篇文章

写这篇文章,是为了审视自己的财务情况,梳理财务观和财务现状,给自己一个交代。

财富,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水平,也是其未来的支撑。财富自由不是绝对概念——需要达到多少数额,而是相对的、比较性质的结果。

如果不好好理财,放任钱从左边口袋进、右边口袋出,则永远不可能享受真正意义上的财富自由(包括富二代)。

我不理财,财不理我。

不自由≠单一储蓄

但是真要说,理财,很多人又陷入另一个极端:省钱。

我的上一代人就是这样子的,他们省吃俭用,支撑了我(这里需要感谢他们)。

但是这样的方法,对于我们这一代,是否仍然适用,则需要打个问号。

因为如今,高通胀,其实在变相地剥夺储蓄的财产。财富分配两极化的加剧,是不争的事实。

我的财商启蒙

我的财商基础,是父母的节俭教育。

而后引导我去寻求出路的,则是一次与表哥的对话。

记得一年春节,我对家里人说,我想去广场卖孔明灯,因为我觉得会赚钱。

表哥听说后,跑来问我:你的目标受众是谁,周转资金能有多少,预期产生多大收益?会被城管驱赶、没收掉资料吗?

我当时完全懵逼,并没去考虑这些商业上的问题。竟然傻乎乎地觉得,我购入生产资料,就能产生自由的现金流。

这些问题,驱使我去寻找答案。

后来我发现,答案其实有两种:一种是别人的智慧结晶,另一种则是自身的亲历实践。

智慧结晶,就在华科的东图地下一楼与主图四楼,那批F开头的财经类书籍。

它们告诉我,省钱并不能带来财富增值。合理开支,把钱花对地方,产生正向的现金流,才是正确的做法。

两个爸爸

有的人,有两个爸爸,因而可以通过观察他们,学会分辨哪种方式更高效。

这并非在映射社会现象,而是说的一本书,名叫《穷爸爸,富爸爸》。当然,这本书也属于F开头的经济类书籍。

这本书的核心内容,是关于资产与负债的准确认知,以及对应的操作:减少不必要负债,买入可增值资产。

会走路的钱

钱会走路,这是另一本关于理财的书籍《MONEY WALKS》。核心其实和上文差不多,但多了作者自身的操作实践。

作者写了十年的博客,来记录他的财务变化。这也是这篇文章的萌芽点,模仿他,记录自己的财务情况。

书籍是一份答卷,实践则是另一份答卷。

做得好的地方

关注基金管理费用

这是在阅读中发现的一个盲区。我的基金买的大多是指数型,少部分进取型股票基金。当时买的时候,几乎没看管理费。看着漂亮的历史折线,就跟投了进去。

但长达百年的金融过往告诉我们,指数型基金,能跑赢大多数的策略型基金。而策略型基金,坑就坑在管理费上。别看1-2个点的差异,但长期复利来看,会是巨大差别。

所以检查之后,我停掉了两支年管理费2%以上的基金。有这管理费,都够杠杆买港美股了,盯着头部买,业绩也不会差太多。

接触港美股

说实话,我在2019年底前,并没有接触实盘的股市。因为15年的股市,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。

当年的公选课《证券投资》堂堂爆满的场景,还历历在目。仿佛座下的每个人,都能如台上的经管学院讲师,获得一年资产翻倍的成就。

人傻钱多速来。但很可惜,景气没持续多久,股灾就来临了。

不过后来,由于好奇+机缘,开通了港美股账号。尝试着买入了几支有接触公司的股票后,获得了25%的年回报(当然也有亏损的)。

资金轮动

资金轮动是在雪球上学到的。大概的道理就是:没有永远涨的市场,也没有永远跌的行情。

我觉得这句话有道理。虽然会让自身错失“暴富”机会,但也能减少本金折损的风险。

根据市场的波动,在半年或者是一年的时间节点,对仓位进行再平衡调整。

这招用在 BTC 上,很管用。

做得不好的地方

在模拟盘口嗨

用后视镜观察,无论是网易、英伟达的股票、还是数字货币,如果毕业就开始定投,收益至少比现在高50%。

而且这些东西,都是自己比较熟悉,没有脱离能力范围的。

京东、迪斯尼这类公司,其经营基本面,大家也都是有数的。

不过可惜,前面一年多,资金躺朝朝盈里面了…

做空大趋势

没错,我在蔚来汽车6块钱的时候,买了做空。

这可是如日中天的新能源汽车领域,虽然2019年底,还有到过2块钱的地步,但是6块钱,其实也不值得做空。

做空的钱,不如拿去买基金定投。

过早卖出

38卖出顺丰科技,今日92;

29卖出中国人寿,今日40;

59卖出B站,今日112;

15卖出小米,今日33。

这个现象,其实和我的止盈策略有关。

但如果用资金轮动的方式,减少交易频次,抹平短期市场波动,可能更适合。

回顾与展望

基业遍地,长青难觅

以上的总结,很可能都是错的。

特别当我看到一些2012年的文章,众人吹捧的xx公司,如今已了无痕迹。想要基业长青,并非易事。

一切的理论,都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:至少穿过一个牛熊,度过完整的经济周期。

在社交媒体上,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文章:2020,如何将2万变成1000万。

文章的前提是踩好点,在市场拉起前买入,在市场大跌前卖出。

这其实是在意淫。如果你连当时判断的逻辑都说不清,一味马后炮,那么这个财富就算到了你身上,也会在某一天,悄悄溜走。

反过来说,也不用为”后视镜“观察到的种种错过而感到懊悔,因为未来这样的机会仍会层出不穷。

把握交易的逻辑和资金分配的比重,学会识别机会,减少不必要负债,增加资产,才是更为重要的。

我的策略

说说我用过的策略:

  • 这家公司产品和服务我用过,体验好,买它。 如顺丰、小米、苹果,以及没买的迪斯尼、英伟达…

  • 这家公司我讨厌它,对冲,买它。如华兰生物,以及没买的拼多多…

  • 这家公司亲戚、朋友喜欢,买它。如格力、海底捞、AMD、加拿大鹅。

  • 这家公司是我司的竞对或合作伙伴,买它。如心动科技,以及没买的腾讯和网易…

  • 这款基金是指数基金,且费率低,买它。如沪深300指数、纳斯达克100指数。

  • 这款基金是垂直行业基金,反映宏观行情,且费率低,买它。如消费、房地产基金。

  • 这个东西是新概念,买入部分做观察。如BTC。

  • 目前浮盈超过设定阈值,卖它。如B站。

  • 目前浮亏超过设定阈值,卖他。如MOMO。

以上是圈定目标的逻辑,但实际做操作时,仍要看财报,做决策。纵向历史对比,横向行业对比。

关注市盈率、关注现金流。按整体风险可控原则,进行资金的分配。

除此之外,相信长期累计的复利力量,不做 ALL IN 短期高风险的行为。

我的仓位切片

以下是我在2020年底,资金轮动后的仓位分布:

类别 比例 仓位 备注
股票 55 40x1.8+15 1.8倍杠杆于港美股
基金 25 25 ETF指数,永远值得信赖;垂直领域小额做观察用
流动现金 10 10 实际比例略高,因为股票和基金都有仓位控制,未满仓;但也无法快速回笼
其他 10 10 黄金、BTC等

上面的表格,风险巨大,不建议照搬。

其实调整之前,高风险项目:股票的比重只占3成,更多的是分散各处的现金。

因为受到一本理财书籍《LIFECYCLE INVESTING》的影响,调整了比例。我认为它说的符合逻辑:

在人生的初期,适当加杠杆。这个时候,本金不多,但是雪球效应明显。最坏情况,如果遭遇黑天鹅,本金全部损失,后续也有时间和精力填补空缺。

与之背离的做法,则是在成家、甚至养老的年龄,用家庭资产上数倍杠杆。输不起,放不下。风险巨大,对家庭和后半生不负责任。

因此,将股票的杠杆调整为1.8左右。

以上就是目前的资金分配情况,这个比例,会随着时间流逝,新资金的加入,以及市场波动而产生变化。

后续每月补充资金,股票:基金 = 2:5。

未来展望

资金仍然过于分散,可能会借杠杆上不动产项目。

关注保险,关注实业。

2020年定投基金的人,都赚了大钱:少则30%、多则翻倍。

这是个非常危险的信号。因为根据均值回归现象,收益总是趋向于均值。而均值,是远低于这个水平线的,这就意味着,有的年份,收益会非常惨淡,甚至为负。

也许这个年份就是2021年。


以上均不构成投资建议,请守住自己的钱包。如果你真的心痒痒,建议操作前先广泛阅读。不听单一信源,不信内部荐股。小额测试,形成自己的交易策略。

阅读推荐:雪球专栏历史文章、查理·芒格的相关著作,行业研报、以及目标公司的财务报告。

关于作者


下期预告:

  • 分桶
  • 对待意外之财的态度
  • 轮动策略